付建村
个人简介
男,中国籍,2007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目前博士就读于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现任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检测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沥青混凝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烟台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
主要业绩
主要从事桥面铺装及隧道铺装的特种铺面设计,绿色、环保的特种材料设计与施工(海绵城市透水型路面材料、温拌、阻燃及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再生混合料等等)、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技术、绿色低碳路面建设技术的系统研究,自2014年以来,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先后参与交通部联合攻关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地方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12多项,已鉴定完成8项,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部分成果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4项,其中:
省部级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参加的《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编写部级工法1部,参编完成《沥青混合料专业名词术语》等2项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城镇道路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施工与验收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及1项企业标准的编写;主持在编(《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等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地方标准5部,参与在编国家标准2部,团体标准1部,地方标准2部。
参与编写《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青岛海湾大桥系列丛书》,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联合发表论文6篇,联合申报并受理发明专利24项,其中获批14项,申报并受理实用新型15项,其中获批12项,“一种可应用于极端使用环境的水泥混凝土桥桥面铺装结构”、“一种高性能钢桥面铺装结构”等发明在工程中得到系列应用,对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具有极大指导意义:
桥面铺装的系列研究成果已经纳入新修订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和交通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成果在山东、安徽、云南、四川、内蒙、辽宁、河南等多省市得到推广应用,累计里程超过120公里,极大提升了大型水泥砼桥桥面铺装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能,为国家节约上亿的养护资金。
参与编写的《公路沥青面层裂缝开“V”型槽就修复就地施工工法》,有效解决了沥青路面裂缝处理的技术难题,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施工高效、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度高,降低60%工程造价,同时节约材料资源和减少废气排放;
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结合单位工作特点,积极参与到单位的生产一线中去,为工程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咨询服务,“以技术保证质量,以过程控制质量”,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先后参与完成了青龙高速公路新建项目、沈海高速公路路面维修项目等多条高速项目的建设,完成了科研院在安徽、云南等多省市的技术示范业务,技术咨询服务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参与了济莱高速、青临高速、沈海高速等多条高速与省道干线的路网检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技术数据和经验。
截至2018年,作为技术负责人和科室管理人员,以“老带新”方式培养新同事多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培养本科生4人,研究生5人,努力发挥党员在同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2015年、2016年获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拓创新”奖,2017年,获得山东省十二五以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称号,2018年,获得山东省“创新能手”、2016-2017年度“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第二届“山东公路优秀工程师”、山东省“省直机关第二届道德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