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531-85903800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单位概况
  •   单位简介  更多
     单位简介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是隶属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省属重点科研机构,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要从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智能..


      领导班子  更多
    崔俊胜- by:nzcms
    崔俊胜 
      院长致辞  更多
     院长致辞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崭新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这个承载着无限梦想与荣光的时代,我们要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不忘初心、砥砺..


      组织机构  更多
     组织机构

           ..


      资质概况  更多
     资质概况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甲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水运工程结构(地基)乙级)、工程咨询..


  • 科学研究
  • 科研队伍
  •   专家介绍  更多
    崔俊胜- by:nzcms
    崔俊胜 
    马士杰- by:nzcms
    马士杰 
    付建村- by:nzcms
    付建村 
    钟军- by:nzcms
    钟军 
    郭庆辉- by:nzcms
    郭庆辉 
    王  林- by:nzcms
    王 林 
    郭保林- by:nzcms
    郭保林 
    韦金城- by:nzcms
    韦金城 
    樊  亮- by:nzcms
    樊 亮 
    邢志军- by:nzcms
    邢志军 
    宋新华- by:nzcms
    宋新华 
    杨道平- by:nzcms
    杨道平 
    杨永富- by:nzcms
    杨永富 
    王光勇- by:nzcms
    王光勇 
    胡家波- by:nzcms
    胡家波 
    郭永智- by:nzcms
    郭永智 
    崔世萍- by:nzcms
    崔世萍 
    孔令栋- by:nzcms
    孔令栋 
    孙同波- by:nzcms
    孙同波 
    彭汉杰- by:nzcms
    彭汉杰 
    卢林果- by:nzcms
    卢林果 
    韩文扬- by:nzcms
    韩文扬 
    王晓燕- by:nzcms
    王晓燕 
      青年才俊  更多
    张  昱- by:nzcms
    张 昱 
    林荔萍- by:nzcms
    林荔萍 
    张  博- by:nzcms
    张 博 
    赵晓川- by:nzcms
    赵晓川 
    吕承举- by:nzcms
    吕承举 
    孙小男- by:nzcms
    孙小男 
    陈立斌- by:nzcms
    陈立斌 
    林江涛- by:nzcms
    林江涛 
    李增光- by:nzcms
    李增光 
    李永振- by:nzcms
    李永振 
    季正军- by:nzcms
    季正军 
    孙兆云- by:nzcms
    孙兆云 
    李雯婵- by:nzcms
    李雯婵 
    孙  强- by:nzcms
    孙 强 
    苏春华- by:nzcms
    苏春华 
    董  昭- by:nzcms
    董 昭 
      人才培养  更多
      科研团队  更多
    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课题组

    10月24日


    交通标准计量研究室科研团队

    10月23日


    路面新材料工作室

    10月02日



  • 业务中心及研究领域
  •   科技创新中心  更多
     科技创新中心简介

          科技创新中心面向公路交通行业开展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中的技术难题。研究范围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结构工程、隧道工程、安全与智慧交..


      检测校准中心  更多
     检测校准中心简介

          检测校准中心,是以开展公路水运工程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评估咨询为主业,集主业生态链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数据应用、标准认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支柱业务中..


      公益咨询中心  更多
     公益咨询中心简介

          公益咨询中心主要面向政府主管部门、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以及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聚焦交通战略研究、交通规划编制,参与行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智慧交通中心  更多
     智慧交通中心简介

          智慧交通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山东省交通运输智慧大脑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工作;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利用;交通安全、智能交通、交通信..


  • 平台建设
  •   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  更多
     重点研发平台

          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济南)2009年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成立,实验室依托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由交通运输部、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共同建设。..


      山东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更多
     山东省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1998年成立,依托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由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共同建设,是山东省针对各级道路结构与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山东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站  更多
     山东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站

          山东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5年投入建设,同年开展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工作。2006年,取得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环境监测二级站”资质。2010年,首次通过省..


      山东省交通行业节能工作总站  更多
     山东省交通行业节能工作总站

          本站受省交通运输厅能源管理办公室领导,主要职能是开展有关节能政策咨询、技术培训、服务,推广汽车、船舶、筑养路机械等节能“四新”技术。..


      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  更多
     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秘书处是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与山东省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日常联系,面向全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企业..


      济南市大宗固废协同资源化路用  更多
     济南市大宗固废协同资源化路用工程实验室

          济南市大宗固废协同资源化路用工程实验室重点围绕赤泥、黄金尾矿、钢渣、废旧轮胎、煤矸石、粉煤灰、路面铣刨料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协同利用开展专项技术攻关,系列解决..


      在役桥梁性能评估及提升行业重  更多
     在役桥梁性能评估及提升行业重点实验室

          在役桥梁性能评估及提升行业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2月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在役桥梁服役状态评估方法标准与装备研究、混凝土耐久性恢复及新材料..


      山东省混凝土材料与桥梁结构工  更多
     山东省混凝土材料与桥梁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0800平米,同时建有省内面积最大的、试验吨位最大的反力墙,能够满足大构件的足尺结构试验。..


      路域安全与应急保障交通运输行  更多
     路域安全与应急保障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重点围绕国家高速干线公路网安全提升、运营管控与应急处置技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隐患诊断、安全设计与评价技术;智慧道路交通技术及其在道路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基于交..


      桥隧结构性能评估与耐久性提升  更多
     桥隧结构性能评估与耐久性提升省工程实验室

          桥隧结构性能评估与耐久性提升省工程实验室于2019年4月由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道路表面功能评价与恢复技术重  更多
     道路表面功能评价与恢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道路表面功能评价与恢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轮胎-路面摩擦机理、室内抗滑性能评价方法、室外抗滑性能评价方法、多因素耦合路面抗滑性能衰减模型、路面抗滑性能衰变规律及预..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与智  更多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与智能检测重点实验室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保障与智能监测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获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批准而成立。依托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联合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共同组..


      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服务中  更多
     交通科技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服务中心主要为协助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完成全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评价;全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平台管理;全省交通运输..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公室  更多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公室

          2001年10月,省交通厅决定在我院设立史志办公室,负责省交通志的编纂工作。成立以来,先后编纂出版《山东省志•交通志(1986-2005)》..


  • 学术活动
  • 党群工作
  • 人才管理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更多
     联系我们

           ..


    Alternate Text
    道可道

    道可道网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nzcms
    获奖项目 nzcms
    知识产权 nzcms
    专著论文 nzcms
    仪器设备 nzcms
    成果转化 nzcms
    标 您的位置:首页 >  成果转化 >  
    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关键技术  

    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关键技术

    一、技术名称: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关键技术

    二、技术来源

    交通运输部联合攻关科技项目“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合同编号:2005353341200)、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平台)项目“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与结构损伤数值模拟研究”(合同编号:2011319781070)。

    三、适用范围

    重载交通条件下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及分析、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功能层材料设计技术及指标要求、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性能检测评价技术。


    四、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和轴载日益增长,给路面结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设计耐久、经济、环保、节能的路面结构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对路面结构特征和材料特性的研究发现,特定条件下,沥青路面将不出现结构性疲劳破坏。欧美国家在对既有沥青路面性能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永久性路(Perpetual Pavement)的概念,欧洲也称为长寿命路面。近年来,我国结合实际的交通、气候和材料条件,也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了持续攻关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是性能较为突出的一种,实践证明该结构能较好的适应我国重载交通条件及气候条件。

    五、技术内容

    1. 技术原理

    1)功能层设计:为适应重载条件下路面结构不同区域应力状态,将沥青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层,表面层抗磨耗、抗剪切,中间层抗车辙、耐久,底面层耐疲劳并具备一定抗车辙能力(如图1)。

    1 路面应力及功能层划分示意

    2)沥青层极限应变(图2):沥青混合料层存在一个弯拉应变临界点,当路面结构内沥青混合料层弯拉应变低于此值时,沥青层底就不会产生疲劳损伤,即应力值或应变值与可承受的荷载作用次数关系是一条水平渐进线。这个弯拉应变点对应的疲劳寿命就是疲劳极限或耐久性极限。根据极限应变原理,路面设计中只要控制沥青层底弯拉应变小于极限应变,即可确保沥青层无结构疲劳损伤。

    2 沥青层极限应变原理

         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损伤: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是荷载敏感性极强的结构层,其疲劳方程指数超过13,通过增加沥青层厚度和提高基础承载力,降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的层位、应力水平和温湿度波动,通过双层连铺技术提高结构整体性,可实现半刚性基层长寿命的目标。

         4)采用沥青碎石层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按照累计损伤原理进行技术分析,确保设计年限内沥青碎石层底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的累积损伤不超过极限,实现路面结构耐久和可持续使用的目标(图3)。

    3 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设计分析流程

    2. 关键技术或工艺流程

    1)采用基于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开发抗剪切、抗车辙、耐疲劳、排水等适应不同功能层的新材料。

    2)采用低应变四点梁弯曲疲劳试验确定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极限应变指标,基于实际轴载谱、温度场分布、材料参数、厚度统计分布,通过蒙特卡洛仿真技术得到路面结构应变谱分布,实现多因素耦合作用下路面结构损伤仿真模拟。

    3)用弯拉模量衰减率和弯拉强度比两项指标联合表征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疲劳损伤模型,实现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疲劳损伤的有效控制。

    4)开发了半刚性基层材料双层连续摊铺,一次成型施工工艺,增强了路面结构层间的联结,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能。

    5)建立了针对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沥青路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结构、材料设计与施工控制的统一。

    3. 主要技术指标

    1)重载交通高速公路高模量耐疲劳沥青混凝土性能参数

    动稳定(70℃,1.0MPa)>3000/mm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TSR 80%

    复合模量(15℃&10Hz)>14000Mpa

    疲劳试验(15℃&10Hz106次应变>100με

    低温破坏应变(-10℃)>2000με

    2)沥青混合料疲劳损坏控制指标

    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合料≤70με

    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60με

    SBS改性沥青疲劳层≤100με

    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新型疲劳损伤模型

    4)路基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指标

    5)基于落锤式弯沉仪FWD弯沉盆参数的沥青层底拉应变检测计算模型:



    4. 技术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新建、改建、大修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中。根据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沥青路面研究成果,设计并推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典型路面结构,得到了大量推广应用。山东省内已应用的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累计应用合计达3000Km,在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和改扩建工程中推广应用里程超过1000Km。内蒙古、安徽等省应用累计超过600余公里。

    5. 推广前景

    本项技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避免周期性重建、降低维修次数,充分提高了道路材料的使用效率,符合公路建设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技术使路面总体厚度变薄,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基于极限应变控制指标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新型疲劳损伤模型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可确保路面结构在使用年限内不发生结构性破坏;另一方面,路面结构根据受力特点按功能层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各个结构层的优势,保证路面的功能性使用性能和结构性使用性能。基于重载交通组合式基层耐久路面结构技术设计的路面结构,既继承了我国传统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承载力大的优点,又吸收了美国永久性路面(或长寿命路面)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同时克服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疲劳、温缩、干缩引起路面开裂的缺陷,既耐久又节约环保,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耐久路面技术。

    六、技术持有单位及联系方式

    技术持有单位: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单位地址:济南市无影山中路38号,邮编250031

    联 系 人:余四新  

        话:0531-85903877  

        真:0531-85951980

        15605318857    

    E - Mailchd008@126.com

     
    Copyright © 2015-2018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8032310号-3
    东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港西路1877号 西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中路38号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600*900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9.0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标识